当前位置: 首页 食品添加剂

营养强化剂的应用方法(说说你对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看法 简洁的)

时间:2024-06-0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2 栏目名: 食品添加剂 文档下载

弥补天然食物的缺陷,使其营养趋于均衡。根据营养调查,各地普遍缺少维生素B2,食用精白米、精白面的地区缺少维生素B1,果蔬缺乏的地区常有维生素C缺乏,而内地往往缺碘。弥补营养素的损失,维持食品的天然营养特性。因而这类强化食品极为重要,已逐渐地被广泛应用。

营养强化剂的稳定强化

有些强化剂不稳定,如维生素c及氨基酸等遇光、热等易被氧化,被破坏损失;而有些强化剂会与食品中的其他成分结合,导致强化剂的损失。因此应选择合适添加方法和强化载体,采取合理的强化措施以保证强化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一般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强化剂的改性
(2)添加各种稳定剂
(3)加强食品中的食用指导
食品的营养强化,除应根据不同的食品选取适当的营养强化剂之外,还应根据食品种类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强化方法。通常有三种方法:
(1)在食品原料中添加
(2)在加工过程中添加
(3)在成品中添加

营养强化干预是什么治疗方法?

营养强化干预是什么治疗方法?我们首先应了解营养强化是什么。
所谓营养强化,即食品营养强化。
食品营养强化主要包括:
1。矿物质类: 如钙、铁、锌、硒、镁、钾、钠、铜、锰、铬、锶、钒等。
2。维生素类:如VA、VD、VE、VC、VB族(VB1、VB2、VB3、VB5、VB6、VB12)、叶酸、生物素等。
3。氨基酸类:如牛磺酸等十八种人体必需氨基酸。
4。其他营养素物质:如DHA、AA、低聚糖、膳食纤维、益生元、卵磷脂、核苷酸,CPP、胆碱,左旋肉碱等。
营养强化干预的作用主要有:
1。弥补天然食物的缺陷,使其营养趋于均衡。
人类的天然食物,几乎没有一种单纯食物可以满足人体的全部营养需要,由于各国人民的膳食习惯,地区的食物收获品种及生产、生活水平等等的限制,很少能使日常的膳食中包含所有的 营养素,往往会出现某些营养上的缺陷。根据营养调查,各地普遍缺少维生素B2,食用精白米、精白面的地区缺少维生素B1,果蔬缺乏的地区常有维生素C缺乏,而内地往往缺碘。这些问题如能在当地的基础膳食中有的放矢地通过营养强化来解决,就能减少和防止疾病的发生,增强人体体质。
2。弥补营养素的损失,维持食品的天然营养特性。
食品在加工、贮藏和运输中往往会损失某些营养素。如精白面中维生素B1已损失了相当大的比例,同一种原料,因加工方法不同,其营养素的损失也不同。在实际生产中,应该尽量减少食品在加工过程中损耗。
3。简化膳食处理,增加方便。
由于天然的单一食物仅能供应人体所需的某些营养素,人们为了获得全面的营养需要,就要同时食用好多种类的食物,食谱比较广泛,膳食处理也就比较复杂。采用食品强化就可以克服这些复杂的膳食处理。
4。适应特殊职业的需要。
军队以及从事矿井、高温、低温作业及某些易引起职业病的工作人员,由于劳动条件特殊,均需要高能量、高营养的特殊食品。而每一种工作对某些特定营养素都有特殊的需要。因而这类强化食品极为重要,已逐渐地被广泛应用。
5。其他:
某些强化剂可提高食品的感官质量及改善食品的保藏性能。如维生素E、卵磷脂、维生素C既是食品中主要的强化剂,又是良好的抗氧化剂。
总之,营养强化干预的目的是保证人们在各生长发育阶段及各种劳动条件下获得全面的合理的营养,满足人体生理、生活和劳动的正常需要,以维持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
营养强化干预不是常说的治疗方法,而是一种外部干预的康复手段。

说说你对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看法 简洁的

食品添加剂,不是调料,相对食用越少越好,当然也有一些事营养强化剂,一定量的吸收对身体有益,很多进口食品就要多想的营养强化剂,价格也要贵出很多。但是这些强化剂在普通食品里也能吸收,只不过吸收量很少,比如牛磺酸做为营养强化剂,广泛用运于食品,在牛的内脏里也可以吸收到牛磺酸,对于储存,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可以保证食品有较长的保存期和品质。特别是现代化的食品量产,已经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啦。


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1995年)的规定,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
目前我国食品添加剂有23个类别,2000多个品种,包括酸度调节剂、抗结剂、消泡剂、抗氧化剂、漂白剂、膨松剂、着色剂、护色剂、酶制剂、增味剂、营养强化剂、防腐剂、甜味剂、增稠剂、香料等。

营养强化剂的危害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并非每种产品都需要强化,强化剂的使用要有针对性,使用强化剂通常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强化用的营养素应是人们膳食中或大众食品中含量低于需要量的营养素; (2)易被机体吸收利用; (3)在食品加工、贮存等过程中不易分解破坏,且不影响食品的色、香、味等感官性状; (4)强化剂量适当,不致破坏机体营养平衡,更不致因摄食过量引起中毒; (5)卫生安全,质量合格,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