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论文范文(食品添加剂 使用不当的案例 写论文 50分)

时间:2024-05-24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3 栏目名: 食品添加剂 文档下载

方有宗表示,化学元素之间的奇妙反应,有可能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主要是增强食品风味,使之呈现鲜味感的一些物质。⒍着色剂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应此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60种食用着色剂中,有47种是天然色素。⒈超范围使用的品种主要是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⒉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最突出在面粉处理剂,防腐剂和甜味剂⑴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和溴甲酸使用严重。这些产品主要消费对象为儿童,危害极大。

求一篇关于软饮料添加剂的论文

苏丹红事件、油炸薯条可能致癌、软饮料中是否存有苯,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事件后,政府官员、专家们总会被推到前台,要么解释,要么稽查。但这样的答复将无法再令百姓满意,偏激者更是对政府监管的公信力提出质疑。

难道我们只能等待吗

面对现状,市食品生产监督所方有宗教授昨天坦言:“食品安全的监管模式已经跟不上监测技术的进步、跟不上食品工业的发展。”他认为,尽管在“软饮料事件”中的确存在翻译偏差、媒体误读等情况,但归根结底还是政府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在预警信息发布和事前研究的缺位。

软饮料中,苯甲酸钠和维生素C在常温下互相作用是否会产生苯?这个问题是事件的核心内容,可至今似乎所有的专家都在等待英国食品标准局的结果。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说,其实只要将苯甲酸钠和Vc放在同一试管里置于常温下一段时间,然后检测是否含有苯即可。那么,为什么这个听起来简单的过程却没有人做呢?专家回答:“到底该由哪个部门做才是具有公信力?做出来的结果又该由谁公布、执行?”无人回答这些问题,难道我们只能等待吗?

添加剂混合有禁忌

在现有的食品添加剂安全管理体系内,我国目前只对单一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最高使用量有规定,对于复合添加剂的配伍却没有规定。市场销售的话梅配料单里,既有甜蜜素,又有糖精钠;山楂片的配料单上还有山梨酸钾、柠檬酸……几乎每种食品都有至少2种以上的食品添加剂。“添加剂混合既可能互相抵抗,也可能协同作用。”方有宗表示,化学元素之间的奇妙反应,有可能给食品安全带来隐患。

《食品添加剂卫生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食品添加剂有适用禁忌与安全注意事项的,应当在标识上给予警示性标示,但这一条却常常被人忽视。例如,面粉中常常使用的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如遇强氧化剂就有可能还原成甲醛;而强氧化剂则很普遍,维生素C就在其中。第十三条对生产复合食品添加剂的规定,也仅限于使用范围和使用量,科学家们已发现一部分添加剂之间的配伍禁忌,但这些目前却没有写入法规。

政府、企业应各司其职

现有的食品添加剂管理是滞后的。在高校、监管部门、检测机构和企业的实验室里并不缺少专业人才,但却没有法规、没有部门将他们整合起来。

专家的呼吁,似乎已经得到了相当的重视。据了解,目前仍在起草阶段的新“食品卫生法”提到成立食品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它的架构与功能将与国际接轨,负责制定或修订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

专家们还认为,企业作为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也有义务研究和评价多种添加剂混合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食品添加剂论文

  食品添加剂及食品安全
  摘要: 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中的重要原料,因此本文将重点介绍食品添加剂的作用以及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并介绍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相应的问题。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问题 对策 食品安全 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离不开食品添加剂(Food Additive)。

  一、食品添加剂

  (一)⒈ 定义:食品添加剂是指,为了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的食品中的天然或者化学合成物质。

  ⒉分类:食品添加剂按其原料和生产方法可以分为化学合成添加剂和天然食品添加剂。一般说来除了化学合成的添加剂外,其余的都可以归为天然食品添加剂,主要来自植物,动物,酶法生产和微生物菌体生产。

  世界各地至今没有统一的食品添加剂分类标准,我国是按食品添加剂的主要功能分类的。可以分为21大类:酸度调节剂,着色剂,乳化剂,防腐剂,甜味剂,抗氧化剂等。

  ⒊ 特点:品种繁多,销量大,变化迅速,日新月异。

  (二)主要品种介绍

  ⒈ 防腐剂(Preservatives)

  防腐剂是抑制微生物活动,使食品在生产,运输,储藏和销售过程中减少因腐败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添加剂。在我国允许使用的主要有山梨酸钾及其盐类,对羟基苯甲酸脂,丙酸及其盐类。

  ⒉ 乳化剂

  食品乳化剂是食品加工中使互不相溶的液体(加油和水)形成稳定乳浊液的添加剂。在食品添加剂中乳化剂用量约占1/2,是食品工业中用量最大的添加剂。常用的是大豆磷脂和脂肪酸多元醇脂及其衍生物。

  ⒊ 酸性调节剂

  为了得到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离不开食品调味剂。调味剂一般分为咸味剂,酸味剂,甜味机,香料,辣味剂,鲜味剂,清凉剂等。

  酸味剂也称酸性调节剂,在食品中添加酸味剂,可以给人爽快的刺激,起增进食欲的作用,并有一定的防腐作用。一般分为无机酸和有机酸。食品中常用的无机酸是磷酸,常用的有机酸有:醋酸,柠檬酸,酒酸,苹果酸,抗坏血酸,乳酸,葡萄糖酸等。柠檬酸是功能最多,用途最广的酸味剂。磷酸在饮料工业中可以代替柠檬酸和苹果酸,特别是不宜使用柠檬酸的非水果型饮料中作酸味剂且用量少价格低。

  ⒋ 鲜味剂

  鲜味剂也称呈味剂或风味增加剂。主要是增强食品风味,使之呈现鲜味感的一些物质。味精是人们最常用的鲜味剂。主要成分是L-谷氨酸钠。

  ⒌甜味剂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食品甜味的调味剂。常用的有糖精钠,甜蜜素,阿斯巴甜,安赛蜜等。价格便宜,等甜条件下,价格比蔗糖便宜,故应用广泛。

  ⒍着色剂

  着色剂又称食用色素。在现代食品工业中是装点食品的重要添加剂。我国允许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均已列入GB2760-1996中,共有13个品种,它们是:苋菜红及苋菜红铝沉淀,日落黄,亮蓝等。1994年我国正式宣布中国食品添加剂发展方向是“天然,营养,多功能”。应此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60种食用着色剂中,有47种是天然色素。

  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知道,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占有的地位是多么地重要。但是近年来,国际,国内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展,引起了消费者的极大不安,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式也不容乐观,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控制也应该更加严格。

  二、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在我国食品行业中存在一些严重的超范围,超限量等使用添加剂的问题。

  ⒈ 超范围使用的品种主要是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应用的食品主要是肉制品(合成色素,苯甲酸防腐剂),豆制品(苯甲酸防腐剂),炒货(石蜡,矿物油等),乳制品(山梨酸防腐剂,二氧化钛白色素,以纳他霉素作防霉剂),葡萄酒(合成色素及甜味素)。

  ⒉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最突出在面粉处理剂,防腐剂和甜味剂

  ⑴ 面粉中过氧化苯甲酰和溴甲酸使用严重。过氧化苯甲酰主要是起增白作用,溴甲酸主要是增筋作用,是氧化剂和面包改良剂。

  ⑵ 甜味剂,防腐剂:在一些小企业生产的乳饮料,果汁饮料中尤其严重,有些企业产品中甚至全部使用甜味剂(主要是糖精钠和甜蜜素)或仅使用少部分白砂糖。这些产品主要消费对象为儿童,危害极大。

  ① 蜜饯:蜜饯是有我国传统特色的小食品,蜜饯类滥用添加剂的现象十分严重,若管理不好,会造成“小食品,大危害”,其严重性是不容忽视的。(糖精钠,甜蜜素,人工合成色素,苯甲酸,山梨酸防腐剂)

  ② 冷饮,果冻等:(糖精钠,甜蜜素)

  ③ 酱腌菜:(苯甲酸钠防腐剂,糖精钠和甜蜜素)

  ⒊ 标识不明确

  部分企业在使用食品添加剂特别是合成色素,防腐剂和甜味剂等品种时,故意在食品标签下不标注,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特别是部分食品如蜜饯,冷饮,果冻,酱腌菜,乳制品等。

  (一) 原因及对策

  之所以会出现食品添加剂滥用,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处罚乏力;政府监督覆盖还存在薄弱面;企业主的法律意识薄弱,道德诚信淡漠;企业管理混乱,技术低下;企业主见利忘义,偷梁换柱等。

  为了保证食品质量和安全,我国已正式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QS标志)。这对于加强从源头管理,规范市场将起到很大的作用,也将对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剂起到促进作用。针对食品添加剂使用中暴露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⒈ 完善立法,加大惩罚力度,保证我国食品安全。

  ⒉ 完善食品添加剂管理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现代化信息平台。

  ⒊ 加强对中小城市,问题食品的质量监督,加强舆论监督。

  ⒋ 加强检验方法的研究和普及,开展危险性评估。

  ⒌ 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相关法规的宣传,科学知识的普及。

  ⒍ 加强对食品行业,特别是传统食品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

  “民以食为天”,随着都市化进程加快,生态平衡系统的逐年破坏,尤其是环境卫生和人类环境恶化,加之食品和水供应减少和其他人为因素,食品安全的形式已经变得非常严峻。山西1998年假酒事件;2001年瘦肉精事件;2005年苏丹红事件等,让人们再次意识到了加强食品安全的重要意义。

  三、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⒈ 农药污染

  常见的是有机氯农药和有机磷农药污染。

  有机氯农药是中国最早大规模使用的农药。近年来的调查检验结果表明,有机氯农药在各类食品中的残留正在逐步降低和消除,但在许多食品中的残留依然存在。中国食品中有机氯农药残留水平,虽然较70 年代有了明显的下降,但仍远高于世界发达国家。这是由于有机氯农药性质稳定,不易降解和其高脂溶性,其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有机磷农药由于其防治对象多,应用范围广,在环境中降解快,残毒低等特点,是中国目前使用量最
  大的农药。由于农民缺乏对农药残留特性和规律的认识,在某些农作物上使用禁用农药是造成食品中农药污染的根本原因。
  ⒉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最突出的影响表现在由环境污染引起的食品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威胁。我国环境污染相当严重。据1998 年中国质量公报,我国七大水系、湖泊、水库、部地区地下水和近岸海域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污染水体中生长的生物:水藻、鱼虾、贝、蟹等被污染后, 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的富集、浓缩,最后到达食物链的顶端——人体,从而引起人类的急性或慢性中毒,甚至祸害子孙后代。

  ⒊ 兽药及饲料添加剂造成的动物性食品污染
  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兽药的作用范围也在扩大,有的药物如抗生素、磺胺药、激素等广泛使用。从而 使动物性食品中兽药的残留问题越来越严重。

  ⒋ 食品添加剂污染

  长期(或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会给人产带来危害。其主要表现在:致癌、产生遗传毒性和在人体中残留,破坏新陈代谢等。

  ⒌ 假冒伪劣食品中的危害物

  假冒伪劣食品、假酒、假农药等,近年来不断发生大规模的使人触目惊心的中毒事件。例如:1998 年江西赣州发生的食用工业猪肉中毒事件及山西朔州发生的毒酒事件,均有数百名群众中毒,震惊全国。据国家卫生部透露,仅1 9 9 8 年1 月至10 月,卫生部共收到食物中毒报告48 起,中毒人数53133 人,其中死亡83 人。

  ⒍ 病原微生物及寄生虫污染

  致病微生物是导致食品安全的最大问题,其危害居食源性疾病之首。据2000 年卫生部收到的食品中毒事件报告,细菌性食物中毒人数最多,占食物中毒人数的45.8%。有害生
  物体来源非常广泛,首先来自于生物链的源头——种养殖业。种植业中有机肥的搜集、堆制、施用如忽视严格的卫生管理将会使病原菌、寄生虫及虫卵进入农田环境、养殖场及水
  体,进而进入人类食物链。

  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性大肠杆菌、李斯特杆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耐热耐酸菌、许多霉菌及其毒素污染以及弓形虫、旋毛虫、寄生虫虫卵等污染食品
  均可造成严重的食品安全隐患。

  中国入世后的食品安全形势相当严峻。为此,尽快地建立健全我国食品安全评价与检品生产或供应厂商把以终产品检验为主的安全控制意识转变为测体系,建立国际共同关注的食品污染物残留快速检测方法和全程控制的新的安全控制理念,从而确保食品安全,与国际监控体系以及食品安全工作网络,制订与国际接轨的各项标管理体系和认证体系接轨。准,是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当务之急。

  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和实施。
  ①加强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
  ②化学危害因子安全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规范化
  ③生物危害因子安全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规范化
  ④安全监控体系的建立和制度化
  ⑤安全评价方法的建立和标准化
  ⑥安全限量的制订和标准化
  ⑦食品安全法规制定和保障体系建立

  参考书目:

  1.《食品科技》2003. Vol24. No.6 —《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于江虹

  2.《食品科技》2004. Vol25. No.2 —《食用着色剂发展趋势》 阎炳宗

  3.《食品科学》2003. Vol24. No.8 —《食品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张胜帮

  4.《食品科学》2005. Vol26. No.5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张新联

食品防腐剂利与弊论文

类似的

我们常可在某些食品广告或食品标签上见到这样的字样:“本品不含添加剂”、“本品纯天然”、“本品不加防腐剂”,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天然食品必定安全的,合格的,而加入食品添加剂的则是有毒有害的,其实不然。

食品添加剂有化学合成和天然两大类。天然食品添加剂是利用动物、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为原料,经提取后获得。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都是化学的方法将某种元素或某几种化合物通过一定化学反应而制得。

我国现今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2类1500余种(美国有45类2000余种),其中绝大多数是用人工合成的方法制得,它们都是经过多次严密的安全性实验并规定程序审批才-被允许使用的。这里举二个例子低盐酱菜很易变质,国家允许在每公斤低盐酱菜中加化学防腐剂山梨酸0.5克。那么山梨酸的毒性有多大呢?经过对大白鼠实验结果证实,可使一半大鼠死亡的山梨酸剂量是每公斤体重7.3克,如果折算到50公斤体重的人,要达到中毒致死剂量是365克山梨酸,相当于吃加了山梨酸的低盐酱菜1460公斤,可想而知,没人会一下子吃那么多酱菜。再从吃太浓山梨酸会使酱菜口感不佳及引起吃的人咽喉部不适等方面考虑,最后才定下来既不影响口味,又不会对人产生危害,还有良好防腐作用的加入剂量。又不会对人产生危害,还有良好防腐作用的加入剂量。又如使用很广的人工合成色素,在使用大剂量的情况下虽可干扰机体脂肪、蛋白质的及致泻致癌作用,但允许使用的剂量较小,因此,在规定剂量使用的前提下也是很安全的。

天然食品添加剂绝大多数是安全的,但在提取过程中常需使用一些化学试剂,成品中很可能会有试剂残留,且天然植物也可能曾使用过农药并有残留。有的天然食品添加剂的毒性不亚于合成食品添加剂,例如从豆科种子中提取的天然香料香豆素对肝脏有明显的毒性,故而不准被使用。现在可以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香料有近2000种,而经过认定属安全范围而允许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则是屈指可数的几种,就是这个道理。天然食品添加剂常有一个显著弱点即是要用较大的量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例如天然色素不但稳定性差、着色力低,需用比人工合成色素大几十至几百倍才能达到理想的着色效果,即使加的量很大,仍很容易褪色。由于其有这些弱点,故而要想达到人工合成色素相同的效果必须花更多的成本,这就限制了它的实用价值。

现代食品生产已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人们的口福也离不开食品添加剂,否则你就吃不到香松的面包,鲜香的火腿,细嫩的豆腐.....总之,食品添加剂,不论是天然的还是人工合成的,只要是按规定作过安全性实验并经批准,且按规定使用的都是定全的,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都可能是有害的。当然,未经批准的任何所谓“食品添加剂”都是绝对禁止使用的。例如,不法之徒用硫磺或盐酸为荔枝保鲜;用吊白块使粉丝变白;用甲醛为水发产品防腐等都是有害的,是违法的



这是资料啦,论文还是自己写比较好, 近期的读者有一篇文章叫《日本添加剂之神的背叛》可以借鉴

食品添加剂 使用不当的案例 写论文 50分

  2008年12月10日起拉开帷幕、持续4个月的整治滥用食品添加剂“全国大行动”目前正在进行。这再一次引起人们对一个由来已久话题的特别关注:添加剂,是食品安全“老虎”吗?   “食品伙伴”令人熟悉又陌生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调查发现:从蜜饯到饼干、从冷冻食品到熟食制品、从酱油到饮料,九成以上食品配料里都含有食品添加剂,其中多数食品含有2种以上添加剂,最多的某品牌膨化食品,添加剂多达16种。日常加工食品中97%都含有添加剂。我们日常生活其实早已离不开食品添加剂了!人们从早上起床到晚上休息,都离不开添加剂:早饭一杯牛奶,含防腐剂;一根松脆油条,加了疏松剂硫酸铝钾;一块面包,含多种添加剂;包子,含面粉处理剂、膨化剂;一盘咸菜,含染色剂、防腐剂。午饭、晚餐的菜肴与调味品里,同样含有各种食品添加剂。鸡精是一种复合食品添加剂,跟鸡基本没关系;各种饮料、葡萄酒内,大多添加了食用香精、安赛蜜和甜蜜素;速溶咖啡的香味,是食用香料在起作用,等等。   现代食品工业不可缺少的“味精”   “有人一提起食品添加剂就感到紧张。其实,没有食品添加剂就没有现代食品工业。”   据了解,目前在国际上,添加剂使用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食品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各国批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品种越来越多,目前全球多达上万种,而我国允许在食品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也有1900多个品种。   频“惹是非”只缘“歪嘴和尚”念歪经   其实,违法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是许多人一谈添加剂就“变色”的主要原因。目前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一是将严禁在食品中使用的化工原料当成食品添加剂来使用。众所周知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是违法将工业添加剂当成食品添加剂使用的典型,全国有近30万名婴幼儿因食用三聚氰胺毒奶粉患肾结石。二是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比如在大米上着色素、加香料,三黄鸡上涂黄色,茶叶中加绿色,枸杞子用红色素浸泡,肉制品使用防腐剂等。三是为掩盖食品质量问题使用食品添加剂。比如在不新鲜的卤菜中加防腐剂,在变质有异味的肉制品中加香料、色素等。四是国家规定必须使用食品级的添加剂,而有些食品生产单位为了降低成本使用工业级的添加剂。比如面制品中使用的碳酸氢钠,食品级与工业级两者价格相差一倍,而工业级碳酸氢钠中铅和砷含量都很高。五是误导消费者。有些食品生产企业边在产品中使用食品添加剂,边在食品标签上标注“本产品不含任何添加剂”或“不含防腐剂”等,欺骗消费者。   安全使用添加剂要狠治乱与滥   事实上,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可能不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只在于:如何按国家规定正确使用。“即便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剂,也必须按国家规定的标准使用,不能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毕竟不是食品的天然成分,其中绝大多数是化学合成物质,使用不当,必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急性、亚急性或潜在性危害。”   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只要按“国标”要求,在规定范围、规定剂量内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是安全的,否则就会给消费者健康带来安全隐患。要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守规”意识,禁止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警钟要常鸣。相关部门要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依法严惩“随心所欲”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让不守规矩者付出高昂的“违法成本”。   目前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中存在的“多头管理”问题,在食品添加剂监管中同样存在,“多头管理”往往意味着没有一个部门会认真管理,很容易导致监管缺失,“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状况应该尽快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