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降低成本,外地酱干作坊的师傅们,一同研发了一种面筋小食品的配方。主要材料面筋,食用油,盐,辣椒粉,辣椒精,味精及各种化学食品添加剂增加口感。“辣条”也称调味面制品,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加入防腐剂、甜味剂、着色剂、香精,加工成的即食食品,由于价格低廉,也被称为“五毛食品”。而且“辣条”普遍存在高盐、高油、高甜味剂,有的还存在过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添加有害物质及卫生指标不合格等问题。
辣条是什么做的?
辣条(4)
辣条(别名大面筋、素牛筋,外文名:Spicy bar)是一种调味面制食品,通常以小麦粉或其他谷物、豆类为主要原料,是休闲零食中的头号“网红”。
辣条含有大量的食品添加剂,尚无统一制作标准,市面上辣条厂家一般按照地标执行生产,执行标准一般为DB41/T515-2007和GB2760。
快速导航
词条图册知乎精选
1发展历史
辣条起源
问题爆发
待定标准
行业现状
2行业问题
添加剂
连上黑榜
3安全隐患
4制作方法
机器制作
人工自制
5流行元素
6词条图册
中文名辣条别称辣条、辣片类型零食主要原料小麦粉,食用盐,香辛料,味精(谷氨酸钠),食品添加剂,植物油副作用可能肠胃不适食品添加剂阿斯巴甜、甜蜜素、食用香精等 外文名Spicy bar / Spicy gluten/hot strip/spicystrip味道咸、辣、甜、麻储藏方法室温保存是否含防腐剂是主要营养成分淀粉、辣椒价位0.5~10元
展开
概况
知乎精选最新
目
录
1发展历史
编辑
辣条起源
辣条这款食品最开始起源于一场事故。湖南平江具有十分久远的酱干豆制品制作历史,是平江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湖南发生特大洪水灾害,导致农产品损失严重,平江县酱干产业的主要原料大豆出现了大幅度的涨价,由7毛一斤迅速攀升至一块五一斤,直接对酱干产业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为了养家糊口,平江县农民迫切需要新的出路,在这样的情况下,相对廉价易得的面粉成为首选材料。为了降低成本,外地酱干作坊的师傅们,一同研发了一种面筋小食品的配方。
这种面筋小食品就是辣条的原型,最初的辣条只要咸味与辣味,主要用来调味的。后来经过一些经销商反应,小孩子比较喜欢吃甜一些的辣条,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专门制作出带有甜味的辣条,面向市场后迅速获得人们的欢迎。[1]
问题爆发
而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平江县并不生产小麦,原材料都是从外地运送过来,一来需求破费工夫来运输,二来添加了物流的本钱,三来长工夫的运输能够会使小麦的质量遭到影响。故而生产小麦的中原地区(河南)成为辣条生产的首选地。也正因如此,辣条生产后续分为南北两派,“南派”主要集中在发源地湖南平江县周边,辣条厂商较小、品牌众多,但缺乏代表性企业;“北派”则主要集中在河南郑州、漯河等地,以卫龙辣条为主要代表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辣条的诸多问题(小作坊、黑心工厂、添加剂超标等)也是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的,并且这些问题一直延续2017年,仍然有许多不良厂商制作不符合标准的辣条并面向市场发售。[1]
仅在2000年,河南的调味面制品企业多达4000家,“当时全是手工作坊,加工粗糙,除了一台挤压膨化机外,再难找到第二件像样的食品机械,每天产能在几百件以上的微乎其微。”郑州市平江商会秘书长李长根说
辣条里都放了什么添加剂
放了单双甘油酯脂肪酸、三氯蔗糖,甜味剂、增味剂、保鲜剂、着色剂、防腐剂等大大小小十几种添加剂,其中安赛蜜、糖精钠、甜蜜素是辣条中最受关注的三种食品添加剂。
辣条含有大量食品添加剂(十几种)尚无统一制作标准,市面上辣条厂家一般按照地标执行生产,执行标准一般为DB41/T515-2007和GB2760。
扩展资料:
辣条中添加剂的危害
辣条中的钠盐含量很多,辣条吃多了会造成钠盐摄入过量,使孩子容易患上高血压之类成年人才会得的疾病,还会对孩子的味蕾产生影响,使孩子的口味偏重,对将来的生活习惯也会造成不良影响。
此外,辣条都含有大量的油,包装破损后,油极易见光氧化,氧化后通常会有哈喇味,如果孩子吃下去将会危害身体健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辣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