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食品添加剂

12种防治新冠营养补充剂(吃什么可以预防新冠肺炎 预防新冠快看这份饮食指南)

时间:2024-09-25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 栏目名: 食品添加剂 文档下载

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症状后适度补充维C,可能会缩短病程,缓解症状严重程度,利于尽快从感染中恢复。早在新冠大流行之初,多地政府就将维生素C列为一种预防药物。此后,山东等地的卫生部门也相继把维生素C列为预防新冠肺炎的营养补充剂。论文指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C缺乏症”,约40%的患者严重缺乏。试验为患有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新冠患者注射高剂量维C,每日24克,发现对重症有潜在的改善信号。

“维C神话”背后:维生素C真能防治新冠吗?


图/视觉中国
连续几周来,在新冠阳性病例激增背景下,官方提倡轻症患者居家进行自我健康监测,“非必要不去医院”。人们的日常聊天也从“你阳了吗?”变成“你抢到药了吗?”人们的囤药清单中,布洛芬、泰诺、连花清瘟等解热镇痛药之后,维生素C和泡腾片也位居前列。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指出,面对新冠病毒,人体免疫力是最好的武器。日前,在华山感染公众号最新发布的文章《保护家人,走出疫情》中,张文宏团队直言,“就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讲,有谁感冒发烧了会满世界找核酸亭呢?无非是找点退烧药吃,睡一觉,多喝点水,吃点维生素C也就扛过去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副院长童朝晖等知名专家也曾对公众建议,感染新冠后可多补充维生素C,以增加机体的防御能力,抗击病毒。
但维生素C能否预防和治疗新冠一直存在争议。多位专家建议,公众在感染期间可适量服用维C,每日不超过200毫克,一定不要过量。“补充维生素C,最好还是从富含维C的水果、蔬菜中获得,对药物或营养品,能少吃就少吃。”中日友好医院一位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生对《中国新闻周刊》解释说。
维生素C不能预防新冠
维生素C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营养素,其本质是一种抗氧化剂。科学研究表明,维C会参与到人体免疫蛋白的合成中,通过促进白细胞和吞噬细胞的活性,调节机体的免疫反应。对人们日常维C的摄入量,欧盟建议男性为平均90毫克/天,女性为80毫克/天,以维持成人正常的血浆水平并预防坏血病。瑞士一个专家小组2020年建议,对65岁以上老年人,患感冒或体内被病毒入侵后,每日应补充200毫克维C。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对新冠感染者而言,维C更像一个安慰剂,它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体的免疫力,但无法在短期内“把免疫力增强到足以抵挡新冠感染的程度”,也就是说,维C既不能预防新冠,也不能杀灭病毒,因此不能替代对症治疗的药物。
他提醒公众,感染后一定不能盲目大量服用维C,因为它是酸性成分,大量摄入后可能会破坏体内的酸碱平衡。另外要尽可能通过新鲜水果和蔬菜来补充维C。“总之,可以适当补一点,但没必要大量吃维C。”
一位安徽三甲医院的感染科医生也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不建议为了预防新冠而每天吃维C,很多研究表明,维C对预防新冠效果“很有限”。人体被病毒感染后,产生症状后适度补充维C,可能会缩短病程,缓解症状严重程度,利于尽快从感染中恢复。“有一定的药物辅助功能。”
早在新冠大流行之初,多地政府就将维生素C列为一种预防药物。2020年1月22日,上海市卫健委最先明确对上海各医疗机构发布通知,建议临床应用时把维C列为预防新冠肺炎药品;1月26日,杭州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给全体市民的10条建议》,呼吁人们“适当补充维C”。此后,山东等地的卫生部门也相继把维生素C列为预防新冠肺炎的营养补充剂。
但对于维C是否可以防治感冒或呼吸道感染,科学界一直存在较大争议。几位意大利学者统计了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期间发表的所有关于“维C预防或治疗新冠”的研究,结果表明:没有证据显示补充维C可以预防新冠,尽管一些临床观察报告称,接受维C治疗的新冠患者的治疗状况有所改善,比如症状持续时间缩短,但对照研究的可用数据很少且有很大不确定性,且试验中没有产生一致的效果。综合来看,目前证据不足以得出结论:补充维C对预防和治疗新冠有益,还需要更大规模的高质量研究。
不过,郭威介绍,急诊室在救治新冠危重症患者时,经常会给病人静脉注射维C。维C在此时可以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增强血管的稳定性,因为病人感染后产生的炎症会导致体内大量毛细血管破裂、渗出;二是有一定护肝作用,注射维C后可以减少肝细胞和其他机体细胞损伤。“但这样做之后效果有多好,并没有很客观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撑,只能说大家都这样习惯用,而且它还相当安全,没有副作用。”
2020年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对媒体透露,其团队正在进行“大剂量维C”治疗新冠的临床试验。他说,不管是过去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还是现在的新冠,患者致死主要原因都是急性呼吸窘迫症,以及其他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的并发症。当病毒导致氧化应激增加,患者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症等多器官功能衰竭后,维C等抗氧化剂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
彭志勇团队相关研究成果2021年1月发表于《重症监护年鉴》期刊上。论文指出,危重症患者普遍存在“维生素C缺乏症”,约40%的患者严重缺乏。试验为患有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的新冠患者注射高剂量维C,每日24克,发现对重症有潜在的改善信号。但因为湖北省早期疫情很快被控制住,因此该研究样本很小,最终只招募了56名重症患者。
郭威解释,这种治疗手段并不是为了在短期内提高患者免疫力,主要用于救治新冠危重症患者,一般都是大剂量,单日可达到12~24克,“比日常需要摄入的量要大得多,而多数轻症患者如果想在家里补充维C,每天100~200毫克也就够了,过量反而可能会有副作用。”
多位专家提醒,不能过分夸大维生素C的效果,尤其对未感染新冠的人,没必要为了预防而吃大量维C,只要保证满足日常膳食推荐量即可。
北京市民家里的常备药。受访者供图
退热药和感冒药不能联合使用
“维C神话”背后,是人们感染新冠后的焦虑和无助。同样的心理还会导致人们在发现自己发烧、疼痛后“加码使用”多种药物。专家指出,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很多药物不能联用、混用、多用,人们必须要对此警惕,否则可能会造成比新冠更严重的后果。
感染新冠后,如何合理科学用药?
郭威指出,目前主要解热镇痛类药物有两类,一类是单纯退热药,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类,另一类是感冒药,比如常用的泰诺、白加黑,大多为复方制剂,其中的主要成分也包括对乙酰氨基酚。他提醒,这两类药物一定不能联合使用,否则相当于把“对乙酰氨基酚的剂量加大了”,可能会导致肝损伤、甚至肝衰竭。
他建议,选用药物之前一定要仔细审查成分表,如果有发热症状,退热药、感冒药“一定只能选择一种”,禁忌联合使用、重复用药,“更不能吃了一种后觉得发热降不下来就不停换药”。
12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贵强也建议,如果感染新冠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对症用药,但是无须囤药或大量购买药物。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镇痛药虽然药名不同,但成分相同,不能混合服用,只用一种即可。如果用多了、吃多了,可能造成不良反应。
王贵强还提示,不要滥用药物,各种药物也有副作用,相互作用可能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抗菌药物不能随便用,例如抗生素本身很容易出现继发的菌群失调、继发感染等问题,所以抗菌药物要严格控制使用。”
目前最“火爆”的两款退热药中,我们应该选择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
郭威说,对多数成年人而言,这两款药都有很好的效果,但相对而言,对乙酰氨基酚对孕妇和儿童更安全,因为其副作用更小,儿童还可以使用用双氯芬酸钠这类药物。但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论布洛芬还是对乙酰氨基酚,有胃病史,特别是胃溃疡的人群都要慎用,因为这类药物可能会破坏胃粘膜、导致消化道出血。“我们在临床上使用退热镇痛药时,都会注意患者有没有合并胃病,对他们会非常慎重地使用,因为已经看到有一些人大量服用这类药物后出现了排黑便的情况,这就说明消化道出血了。”
另外,有脑血管基础病、糖尿病、心脏病、肿瘤等多种合并疾病的患者,在选择这两款药物时有何禁忌?
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汪阳接受采访时指出,脑血管病人一般会吃阿司匹林或华法林等药物,这两种药物和布洛芬有协同作用,会增加出血风险,所以这些病人尽量选用对乙酰氨基酚,减少不良作用。糖尿病病人也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但如果手边只有布洛芬的话,建议和平时的药物间隔2小时再吃。心脏病患者,特别是严重心功能不全、心衰病人,不建议吃布洛芬,也主张选择对乙酰氨基酚。
郭威还强调,老人在服用辉瑞Paxlovid这类抗病毒口服药时,务必要慎重。Paxlovid其中有一种成分和很多药物都会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这款药物时尽量不要同时服用其他药。一些有高血压、心脏病的老人在服用抗病毒药物时有较大风险,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另外,多位专家建议,退烧药也不可过多服用,间隔用药一般是4~6个小时,一天不超过4次,否则也会导致脏器受损。而且,体温降下来后应立即停药,退热药使用一般不应超过3天,若症状仍未缓解,建议及时到医院就诊。总体而言,应坚持“非必要不吃药”的原则。
郭威解释,人体感染病毒后会发热,是因为机体的免疫反应被动员起来,去抵抗杀灭病毒,因此如果发热温度不太高时就通过药物将体温强制降低,可能有损于整个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作用,“因为机体总要面对这个病毒”。之所以高烧建议服药,是因为温度过高后会造成体内细胞损伤,因此当发热超过38.5℃之后,一般建议服药。
“如果体温38.5℃以下,临床上不建议大家服药退烧,可通过冰敷等物理方式降温,比如在颈动脉血管附近用毛巾包裹一些冰块降温,另外一定要多喝水。”郭威说。
除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常用西药外,另一种很多医院都已缺货的药物就是连花清瘟。感染新冠后,中西药能否混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张伯礼给出建议,西药退烧药与中药感冒药尽量不要同服,如服用连花清瘟、金花清感、宣肺败毒颗粒等有退热功效的中成药,就不再联合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了。其他中药西药如服用也应间隔1小时,避免互相影响。郭威也指出,很多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建议不要和解热镇痛类西药混合使用。
多位专家强调,新冠居家治疗,最重要的是对症,高烧不退用退热药,如果咽痛或咳嗽,可以使用一些止咳祛痰药物,使用时一定要看好说明书,按规定剂量服用。
郭威说,有患者反应感染后咽喉“像刀割一样”,出现症状后不要太过担心,可以服用西瓜霜、金嗓子喉宝等各类咽喉含片,减轻局部炎症即可,尽量不要再去吃药。如果咳嗽有痰,可以对症吃一些祛痰的药物,但应尽量避免中枢性镇咳药,如右美沙芬等,这类药物的机理是通过抑制中枢神经,不让人咳,但咳嗽其实是人体自身的保护机制在发挥作用,通过咳痰把炎症物质排出体内。“建议可以吃一些非中枢类止咳药物,如桉柠蒎肠溶胶囊,也可以喝一些川贝枇杷膏。”
居家治疗期间,出现哪些症状后需要及时就医?
郭威指出,第一、最重要的一个信号是连续三天高烧在38.5℃以上,或服用退烧药两三个小时候立刻出现反弹,这说明感染的病毒载量较大,且药物无法对人体发挥作用,“一般而言,连续三四天发烧38.5℃以上的情况相对少见。”第二、患者感到气促和憋闷,出现呼吸困难时要立刻就医。第三、有基础病的老人在感染新冠后,基础病症状难以控制,如血糖维持高位,高血压控制不住时,建议及时就医。
第四、孕妇出现腹痛出血、胎动减少等症状,儿童持续两三天食欲不振、出现烦躁吵闹等现象。“理论上儿童感染新冠后的症状很轻,虽然也会发烧,但一般很快就会恢复,因此如果儿童持续出现不适症状,就要及时就医。”
前述安徽三甲医院的感染科医生也提醒,年龄越小的儿童,越要特别注意他的情绪变化。“临床发现,很多小孩感染后最开始只是咽痛,后来扁桃体肿大,甚至水肿,这种情况最后可能会导致呼吸困难乃至窒息死亡,尤其是还不会说话的小孩,症状的变化会非常快,必须格外警惕。”
作者:霍思伊

吃什么可以预防新冠肺炎 预防新冠快看这份饮食指南

国家卫生委员会官方网站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预防营养饮食指导》(以下简称《指导》),与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学会肠外肠营养分会合作,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特点提出了营养饮食指导。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调查一下,对于普通健康人来说,如何预防新的冠状病毒?
1、食物多样,谷物是主要的。在新冠肺炎防治期间,首先要保证充足的营养和能量摄入。日常饮食需要红薯、蔬菜水果、畜禽蛋奶、大豆坚果等食物。碳水化合物是饮食中最重要、最经济的能源,占每天总能源的50%以上。对于中国居民来说,谷物是碳水化合物的主要来源。选择谷物时,应避免单一化,不仅要选择大米和小麦,还要结合谷物、豆类和土豆。建议每天摄入250-400谷物土豆。食物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人体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如何计算多样性?建议每天吃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吃25种。
2、多吃蔬菜、牛奶、大豆。维生素a、c其他营养物质对维持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饮食中有蔬菜,每天都有水果,尤其是深色蔬菜。成年人确保每天摄入约500克蔬菜,如青花、菠菜和西红柿200-350克水果,不用果汁代替新鲜水果。吃牛奶、羊奶和其他牛奶和产品,建议喝酸奶,但最好选择低糖或无糖酸奶,摄入量相当于300毫升液体牛奶。经常吃豆制品,如豆浆、豆腐、豆皮。建议以坚果为零食,每天不超过10克。
3、适量吃鱼、鸟、蛋、瘦肉。蛋白质是参与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营养素。鱼、鸟、蛋、瘦肉为人体提供优质蛋白质和维生素a、维生素b民族等。但也有含有高脂肪和胆固醇的肉类,所以摄入适量。建议每天吃鱼、鸟、蛋、瘦肉120-200每周摄入虾等水产品300-500克,家畜肉300-500克,鸡蛋4-7少吃肥肉、烟熏、腌肉制品。坚决不要吃野生动物。
4、盐少油,控制糖,限制酒精。清淡的饮食对预防新冠肺炎也很重要。不要吃高盐和油炸食品,也不要喝饮料。成年人每天吃的盐不超过6克(约啤酒瓶盖量),每天吃的食用油不超过25克,糖不超过25克。同时保证充足的饮用水,成年人每天喝7~8杯(1500-1700毫升),提倡喝开水和淡茶,不要喝碳酸饮料,浓茶,尽量不要喝,男人每天喝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人不超过15克。
5、均衡饮食,健康体重。瘟疫期间,每个人都有很多时间回家,记得每天在家锻炼。
6、消除浪费,兴起新食物。瘟疫期间,为了减少外出,人们囤积各种食材,阅读食品标签,选择新鲜安全的食物,必要时准备饮食,减少浪费。食品制备的生熟分离,熟食的二次加热。提倡分餐和使用筷子和勺子。
简而言之,对健康人来说,预防新冠肺炎最重要的是确保健康的工作和饮食,特别是一线医务人员,必须确保足够的热量、高质量的蛋白质和清爽的饮食,同时多吃b维生素,维生素c、矿物质和饮食纤维食品。当工作繁忙,饮食摄入不足时,可以服用额外的营养补充剂,以确保营养需求。同时,避免用餐,降低用餐过程中感染的风险。

酵母片有什么作用?

酵母片含维生素B1和B2、烟酸以及一些氨基酸,其作用基本上与复合维生素B相似,主要用于补充维生素B。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氨基酸和微量元素铬,是一种营养补充剂。

要补维生素,需要吃哪种维生素片?

维生素A:为脂溶性,对人体的作用主要为维持各种上皮细胞的生长,促进“视紫质”的再生,预防夜盲症及角膜软化症,增强对传染病的抵抗力。老年人的上皮细胞容易受到损伤,抵抗力也相对较低,因此,适当补充维生素A很有必要。除可从饮食中(如胡萝卜、动物肝类、深色蔬菜、蛋类、乳类)获取部分之外,可另行服用维生素A胶丸,每日1次,每次服1粒,含量为25000国际单位,间断性服用。 维生素E:为脂溶性,又叫“生育酚”。对人体的主要功能为消除自由基、抗氧化、清除体内的“过氧化脂质”、消除体内的“脂褐素”,从而延缓机体的衰老过程。动物实验已经证实,维生素E可使动物平均寿命延长,并使癌症发生率下降。以致脂类的过氧化作用不断增加,脂褐素沉积明显,生物膜损伤加重,肌肉萎缩变细。因而应补充维生素E。除饮食中(广泛存在于绿色植物,尤其是各种天然植物油中)摄取到的之外,另外口服维生素E胶丸,每日量400毫克以上),可产生视力模糊、腹泻、乏力等副作用,应注意避免。 维生素C:水溶性,又被称为“抗坏血酸”。对人体的作用比较复杂,主要是维持血管、肌肉、骨骼牙齿等器官的正常功能。尤其能增强毛细血管的弹性,预防出血,故被称之为抗坏血酸。还可增加机体对多种传染病的抵抗力,促进伤口的愈合,加速结缔组织的生成。对老年人来说,通过服用维生素C,增加对各种感染的抵抗力,有重要意义;同时,保持血管,尤其是各部位的毛细血管的健全,防止出血等,对老人更有特殊保健价值。除从食物(广泛存在于各种新鲜水果及蔬菜)中摄取部分之外,可另行口服维生素C片,每日3次,每次1—2片(每片含量为100毫克),可长期服用,一般无副作用。 维生素B1:又称为“硫胺素”,水溶性,可预防脚气病(特指缺乏维生素B1所致的末梢神经炎等功能障碍,不是指通常所说的脚癣或“香港脚”)增加食欲,营养神经,增进肌肉功能等。老年人当胃口不佳,或患有周围神经炎症状,或消化不良时,服用维生素B1对康复有重要作用。维生素B1广泛存在于谷类、小麦、大豆等粗制食品中。老年人如长期吃精白米、面粉等,可能出现缺乏维生素B1的情况。口服补充时每日3次,每次2片,每片含量为10毫克,可长期服用或间断性服用。 除上述4种维生素外,其他维生素一般不会缺乏,除非有特殊疾患时可考虑使用某种特殊维生素(如患者贫血时需使用维生素B12,有出血症时需补充维生素K等)。但从养生及保健、预防性用药考虑时,补充维生素A、E、C、B1最有价值。当然,对于服用的期限及剂量,最好向有关医生咨询。 == 维生素也称维他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营养素,它是由波兰的科学家丰克命名的,丰克称它为“维持生命的营养素”。 维生素是维持人体健康所必须的一类营养素,本质为低分子有机化合物,它们不能在体内合成,或者所合成的量难以满足机体的需要,所以必须由食物供给。维生素的每日需要量甚少(常以毫克或微克计),它们既不是构成机体组织的原料,也不是体内供能的物质,然而在调节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长期缺乏某种维生素,就会导致各种疾病。 维生素的种类很多,通常按其溶解性分为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两大类。前者有A、D、E、K,不溶于水,而溶于脂肪及脂溶剂中,在食物中与脂类共同存在,在肠道吸收时与脂类吸收密切相关。当脂类吸收不良时,如胆道梗阻或长期腹泻,他们的吸收大为减少,甚至会引起缺乏症。最简单的例子像大家熟知的胡萝卜吃油的道理就是这样。脂溶性维生素排泄效率低,故摄入过多时可在体内蓄积,产生有害作用,甚至发生中毒。 水溶性维生素包括B族维生素(B1、B2、B6、B12、PP等)的抗坏血酸维生素C。B族维生素是辅酶的组成部分。B族维生素中的B6、泛酸及生物素在食物中广泛存在,肠道细菌又可合成,人类未发现典型的缺乏症。水溶性维生素的特点是溶于水,不溶于脂肪及有机溶剂。容易从尿中排出体外,且排出效率高,一般不会产生蓄积和毒害作用。 维生素是人体代谢中必不可少的有机化合物。人体有如一座极为复杂的化工厂,不断地进行着各种生化反应。其反应与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关系。酶要产生活性,必须有辅酶参加。已知许多维生素是酶的辅酶或者是辅酶的组成分子。因此,维生素是维持和调节机体正常代谢的重要物质。可以认为,维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质”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组织中。 维生素大部分不能在人体内合成,或者合成量不足,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因而,必须从食物中摄取。 食物中维生素的含量较少,人体的需要量也不多,但却是绝不可少的物质。膳食中如缺乏维生素,就会引起人体代谢紊乱,以致发生维生素缺乏症。如缺乏维生素A会出现夜盲症、干眼病和皮肤干燥;缺乏维生素D可患佝偻病;缺乏维生素B1可得脚气病;缺乏维生素B2可患唇炎、口角炎、舌炎和阴囊炎;缺乏PP可患癞皮病;缺乏维生素B12可患恶性贫血;缺乏维生素C可患坏血病。 维生素是个庞大的家族,就目前所知的维生素就有几十种,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大类。前者包括维生素A、D、E、K,后一类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以及许多“类维生素”。 现在医学上发现的维生素主要有: 脂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A。维持正常视力,预防夜盲症;维持上皮细胞组织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增加对传染病的抵抗力;预防和治疗干眼病。 维生素D。调节人体内钙和磷的代谢,促进吸收利用,促进骨骼成长。 维生素E。维持正常的生殖能力和肌肉正常代谢;维持中枢神经和血管系统的完整。 维生素K。止血。它不但是凝血酶原的主要成分,而且还能促使肝脏制造凝血酶原。小儿维生素K缺乏症 水溶性维生素 维生素B1。保持循环、消化、神经和肌内正常功能;调整胃肠道的功能;构成脱羧酶的辅酶,参加糖的代谢;能预防脚气病。 维生素B2。又叫核黄素。核典素是体内许多重要辅酶类的组成成分,这些酶能在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传递氢,它还是蛋白质、糖、脂肪酸代谢和能量利用与组成所必需的物质。能促进生长发育,保护眼睛、皮肤的健康。 泛酸(维生素B5)。抗应激、抗寒冷、抗感染、防止某些抗生素的毒性,消除术后腹胀。 维生素B6。在蛋白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治疗神经衰弱、眩晕、动脉粥样硬化等。 维生素B12。抗脂肪肝,促进维生素A在肝中的贮存;促进细胞发育成熟和机体代谢;治疗恶性贫血。 维生素B13(乳酸清)。 维生素B15(潘氨酸)。主要用于抗脂肪肝,提高组织的氧气代谢率。有时用来治疗冠心病和慢性酒精中毒。 维生素B17。剧毒。有人认为有控制及预防癌症的作用。 对氨基苯甲酸。在维生素B族中属于最新发现的维生素之一。在人体内可合成。 肌醇。维生素B族中的一种,和胆碱一样是亲脂肪性的维生素。 维生素C。连接骨骼、牙齿、结缔组织结构;对毛细血管壁的各个细胞间有粘合功能;增加抗体,增强抵抗力;促进红细胞成熟。 维生素P。 维生素PP(烟酸)。在细胞生理氧化过程中起传递氢作用,具有防治癞皮病的功效。 叶酸(维生素M)。抗贫血;维护细胞的正常生长和免疫系统的功能。 维生素T。帮助血液的凝固和血小板的形成。 维生素U。治疗溃疡上有重要的作用。 维生素是人体营养、生长所需的有机化合物。机体如果缺乏维生素,就会出现某种疾病。因此有些人认为维生素是营养素,摄入是“多多益善”。人需要维生素越多越好吗?答案是否定的。合理营养的关键在于“适度”。过多摄入某些维生素,对身体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我们知道,维生素大致可分为水溶性(维生素B、C)和脂溶性(维生素A、D、K等)两大类。水溶性类的维生素多余部分一般可随尿液排出体外,脂溶性类的维生素A或D,多余者不能排出体外。这样就给人们一个印象以为水溶性维生素食多了无害,有人主张每日口服维生素C3—5克以达到保健的目的。其实这是有害的,实验证实,长期日服维生素C1克以上时,可引起草酸尿、高尿酸血症、高外血症。有的人全身可出现皮疹、浮肿、血压下降、恶心。在脂溶性维生素中,以维生素A和维生素D服用量过大而引起的中毒最为常见。维生素A过剩时,将引起不眠、气喘、眩晕、脱发、恶心、腹泻等症;维生素D过剩时,可引起食欲不振,倦怠、便秘、体重下降及低烧等。 正常人每日需要维生素C50—100毫克,维生素A2500—3000国际单位,维生素D300—400国际单位。 从营养上讲,所谓维生素应该是人体不能合成(或合成数量不能满足需要)而在人体正常代谢过程和调节生理功能所不可缺少的一类物质。它们是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营养素。因此缺乏时就会出现某种典型的临床症状。截止目前为止并未发现因缺乏苦杏仁甙而患任何缺乏症的,因此这两种物质根本不能称为维生素。 维生素B15和维生素B17是国外一些营养学者提出的有益于人体健康的食物成分,并命之为维生素,但至今均未被世界学者们所公认。 在近来的研究表明,维生素还有着一些特殊的功用,如泛酸的情绪调节作用,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降低DNA损耗作用,叶酸加B6有益心血管等。 对于维生素补充,应该从饮食和维生素制剂两方面来补充。水果蔬菜的维生素含量高,但由于每种蔬菜和水果的维生素含量都不同,未必能够在各方面均衡补充维生素,蔬菜水果在加工、烹调中维生素也有损失,维生素制剂就能够起到均衡的作用。但维生素制剂不容易吸收,又非天然绿色,因此还是以水果蔬菜的补充为主。 药店里都有,有单种维生素片的,也有综合的。 请问问药师,仔细挑选。 谢谢